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
11月18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团队的科研人员,再次来到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、宁乡市金洲镇箭楼村,指导农户将晚稻颗粒归仓,将一年的收成及时入袋。
【资料图】
跟着院士种了一年田,收成如何?复胜村种粮大户王海新、箭楼村种粮大户黄勇的感受一致:“效益看得见。”
(宁乡市金洲镇箭楼村种植大户黄勇正忙着收割晚稻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摄)
打好“预防针”,降低天气影响
11月17日,王海新将一亩地的晚稻湿谷倒入烘干机,大约24小时后,烘干机不断跳动的干谷数字最终定格在780斤。看到这个数字,王海新十分满意。
“种田,既要人努力,还要天帮忙。”王海新说,今年气象年景偏差,上半年风调雨顺,下半年变化无常,对晚稻影响大。
今年8月底、9月初,晚稻移栽后,湖南持续晴热高温,影响了晚稻生长。而9月底、10月初,在晚稻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,又遭遇了两轮“寒露风”,但王海新的晚稻影响不大。
“幸好有柏院士团队的指导,我们提前做了准备。”王海新说。早在9月初,柏连阳院士便来到田间,指导王海新提前打好“预防针”,防御“寒露风”。在院士团队指导下,王海新在“寒露风”来之前采取了灌水保温措施,减轻了低温对晚稻生长的影响;通过给晚稻叶面喷施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,提高了植株的抗寒能力。
(王海新与李建武博士在算收成账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摄)
今年晚稻生长期间,受台风影响,迁飞的虫源较多。王海新按照柏连阳院士团队建议,采用间歇深水灌溉技术控制“稻飞虱”繁殖,有效降低了“稻飞虱”对晚稻的影响。
田间防控措施做得好,尽可能降低了天气和病虫害影响。今年,复胜村其他水稻种植户晚稻平均亩产600多斤,而王海新种植的晚稻平均亩产达780斤。
(李建武在黄勇的田里查看水稻收成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摄)
优选好种,一亩地多赚了80元
收割、烘干、装车,从11月初开始,宁乡市金洲镇箭楼村种粮大户黄勇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,但他觉得累并快乐着。
“早稻平均亩产1000斤,晚稻平均亩产800斤,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,但收益平均每亩多了80元。”黄勇说,他收益增加的秘诀是优选好种。
今年3月,在水稻备种的重要时节,柏连阳院士团队便来到农户家里教大家如何选择好种子。
“双季稻,早、晚稻品种合理搭配很重要。”柏连阳院士团队科研人员李建武博士说,早稻要选生长时间相对较短、产量较高的品种,既可提产量,又给晚稻移栽留足时间,让晚稻尽早抽穗扬花,避免“寒露风”影响;晚稻要选口感好的优质稻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
品种选得好,效益看得见。在柏连阳院士团队的建议下,今年,黄勇晚稻选种了优质香稻品种韶香100和农香42,每斤干谷目前的市场价比普通晚稻品种至少高0.1元。仅这一项,今年黄勇种植的2000亩晚稻可增加16万元收入。
忙碌一年,大地即将休养生息,农户忙着将收获变现,筹备来年耕作。11月18日,李建武坐在田埂上为黄勇支招:优质香米市场畅销,创建自己的品牌,做深加工,产值更高。
黄勇打开手机计算器,盘算一番后,边点头边说:“销售给加工企业和自己做深加工,中间有3块钱左右的利润,这个建议好。”
跟着院士去种地,既有好收成,又有好收益。尝到甜头后,王海新和黄勇两位种粮大户向柏连阳院士团队发出邀请:“明年,还要请你们来指导。”
作者:奉永成
责编:奉永成
一审:奉永成
二审:胡宇芬
三审:李伟锋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Copyright @ 2015-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21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