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片】
胡素辉,女,中小学高级教师,1996年8月参加工作,现任教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中学。她扎根乡村教育29年,深耕教学、潜心育人,以温暖与坚守抓实家校共育,护航乡村学子成长,曾获湘潭市优秀班主任、湘潭县十佳班主任等荣誉,深受学生、家长信赖。
(资料图)
【日志】
11月12日,星期三,晴。
这两天孩子们期中考试,下周就要开家长会了。我十分期待与这届“同盟军”的第一次见面。
我一直认为,家与校、家长与老师是命运共同体,因最核心的纽带——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而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担任班主任22年,我带了10多届初三毕业班。我太明白与“同盟军”形成合力的重要性。而家长会,自然是与家长结盟的最好机会。
每个学期我都召开家长会,家长都到得齐,这让我特别感动。尤其是去年有次家长会,现在想起来仍会动容。
当时只想着选一个周五,开完会后方便家长接孩子回家,没提前关注天气,结果当天一场暴雨不期而至。看着又急又大的雨势,我站在办公室门口暗自后悔“真是选错了日子”。
可当我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,眼眶顿时湿润了:除了一名学生的近80岁奶奶实在不便未能到场,其他家长竟然全部到齐。有人浑身湿透,裤脚还在滴着水;有人一手抱着年幼的孩子,一手紧紧攥着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笔记本,生怕被雨沾湿;还有位父亲刚从工地赶过来,头上的安全帽都没来得及摘,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惫……没有一句抱怨,大家默默找位置坐下,擦干脸上的雨水,拿出纸笔准备听会。那份对孩子教育的重视、对我工作的支持,让我至今想起都心头一暖。
开会前,我让家长们看孩子给他们写的信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》。许多家长读着读着就红了眼,说:“这些话孩子平时从没说过。”后来,我又给他们播放《我们能陪伴孩子多久》的短视频,很感人,有家长悄悄抹眼泪。
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近了,和老师的关系也会更近。会上,我说的都是家长想听、孩子需要的实在话,开会时没人低头看手机,都拿着笔认真记。平时,我始终把孩子的事、家长的需求放在心上,请他们放心托付。
比如,每届学生毕业留下的闲置雨伞,我攒了二三十把收在教室,下大雨时就送到没带伞的孩子手里;孩子不方便去食堂打开水,我就利用课间空隙把水储好方便孩子取用;周六的晚上,我经常给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免费补习,带着他们攻克难关……这些其实坚持下来并不难,只要想着“如果这是我的孩子,我会怎么做”,就有了行动指南。
在乡村,很多家长外出务工,一年才回一次家,家校联系群里的动态就是他们了解孩子的窗口。我几乎每天都会往群里“晒动态”:早自习读书的视频、晨跑时整齐的队伍、晚自习埋头学习的模样,还有孩子们课余围坐讨论问题、主动找老师请教解难题的画面;作业方面,我会把书写工整、思路清晰的优秀作业拍下来发群里,就连手抄报的字迹、寝室叠好的被子,也都会记录下来分享。家长最爱看这些真实的日常,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家孩子的身影,也能直观看到孩子的状态。
我跟家长打交道,从不用“老师”的架子,都是像跟同事、朋友聊天一样的口吻。我总跟家长说:“有意见直接提,我不是圣人,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,你们说对了,我就改。”这份坦诚,让我们的沟通没有压力。家长发的信息,不管是问孩子情况、提建议,还是闲聊,哪怕自己当时没看到,当天也一定会回复。碰到一些好的教育素材,我也会加些自己的感受发到家长群里。
我相信,家校共育从来不是单向付出,是我和家长的“双向奔赴”。让我暖心的是,因为这份信任,很多家长都亲切地叫我“姐姐”,哪怕学生毕业了,还是习惯这么叫。这份亲近也更让我明白:只要真心对孩子,家长都会愿意成为我们的“同盟军”。
说到底,家校共育哪有什么“秘籍”?不过是我对家长掏真心,家长对我寄予信任,我们一起为孩子使真劲。往后,我也会继续抱着这份真心和责任,和家长一起,把孩子的教育之路走得更稳、更暖。
(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整理)
责编:颜青
一审:唐煜斯
二审:朱晓华
三审:赵雨杉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Copyright @ 2015-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21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