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运时光“记”丨1990,北京亚运会,报道还靠手写和传真

2023-06-13 11:12:20       来源:潮新闻客户端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康凯

康凯


(相关资料图)

1990年北京亚运会

1989年秋,我工作的第二年,跟着部门里的老同志老周赴北京采访第十一届亚运会筹备情况。当时北京亚组委在开幕前不到一年之际,邀请了十省市媒体前去探访,创刊仅两年多的钱江晚报也在其中。

1989年,作者与扬子晚报记者王文坚(现任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、扬子晚报总编辑)在北京亚运会新闻中心前。

一周的采访,除了记得劳模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平民化、相声化的语言常把我们逗乐之外,34年过去,其他内容不翻报纸是想不起来了,倒是场外经历的一些事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时代沧桑,都浓缩在这些片断里。

一是第一次坐飞机。沾老同志的光,我人生头一回坐飞机就在那趟差旅中。那时候坐飞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个人不能随便买机票(多数也买不起),得有重大事项凭单位介绍信去武林门民航售票处买;航班也很少,售票窗口挂一块牌子,上面手写着哪两个航班有票,只能在这选。我们这个航班的机型是苏联产的图-154,如今早已被淘汰的这款机型在当时可是引进没几年的好东西。

那些年出远差一般都坐绿皮火车,我坐过的绿皮车,杭州到北京27小时,到广州36小时,到昆明60个小时,坐到下车时双腿水肿那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。关键还别说硬卧,连硬座都一票难求,哪像现在手机上点点,各种票就买好了。头一回坐飞机,两小时就飞完了,当时真恨不得飞慢一点,还没坐过瘾。

二是第一次吃肯德基。老同志厨艺精深,对美食孜孜以求。那时候肯德基刚进入中国不久,首家前门店开张时天天排长队。我们去的是东四店,虽然已不用排长队,但当时仍很稀罕,全国只有北京有肯德基,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门店是这年年底开的,杭州则直到1993年才见到这位白胡子老头。我花17.5元吃了三块鸡套餐,当时每月工资才八九十元,等于花了五分之一的工资换来几年的吹牛资本,也值了。

第二年,亚运会正式开幕,部门里三位同事都去了北京,我一人留守编版。办公室成了“单人间”,我就把床也搬了进去,一住半个多月。晚上接稿编稿,早上起来马上去排字房拼版。那时候基本上都是手工劳动,写稿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,传稿是一页纸一页纸发传真。文字稿还好,最怕发照片,胶卷时代专业摄影记者即时发图的条件都十分有限,文字记者就更差了,偶尔发几张照片只能通过文传机,速度慢不说,清晰度也很不理想。

至于排字房里的一道道工序,跟现在的“代沟”就更大了。编好的稿件得先交给排字工,从铅字架上把相应的铅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取下来排好,拿到油印机上推拉一下,一张小样就出来了,编辑修改并计算字数之后再由拼版工拼到大样上。

拼版工除了严格按照版面编辑画的版样纸拼版之外,唯一的调整余地就是行间嵌条。版面紧了就拿镊子把嵌条抽掉,压缩行间距:松了就加一两条嵌条,拉宽行间距,直到严丝合缝地拼完整块版面,纯手工。整个上午就干这事,中午吃饭前,签字,付印。下午报纸上街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21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